儿童遗尿症
概述

        儿童遗尿症,是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控制自己的排尿、夜间常尿湿自己的床铺,白天有时也有尿湿裤子的现象。遗尿症在儿童期较常见,据统计,4岁半时有尿床现象者占儿童的10-20%,9岁时约占5%,而15岁仍尿床者只占2%。本病多见于男孩,男孩与女孩的比例约为2:1,6-7岁的孩子发病率最高。遗尿症的患儿,多数能在发病数年后自愈,女孩自愈率更高,但也有部分患儿,如未经治疗,症状会持续到成年以后。

科室
儿科
详情
病因描述
遗尿的确切原因目前仍不完全清楚,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2、睡眠过深 3、膀胱功能成熟延迟 4、精神紧张 5、疾病的因素:泌尿系感染、畸形、以及脊柱裂、脑脊膜膨出等可引起遗尿。 另外,无症状性细菌尿和高钙尿也会引起遗尿,应引起注意。
症状描述
遗尿症多发生于5~10岁儿童,男孩较多见。临床一般分为两大类: 1、原发性遗尿:是指出生后一直尿床者; 2、继发性遗尿:指患儿在5岁以内,曾有一段时间(约3~6个月)不尿床,而后再发生遗尿者。
检查
须符合以下3项: 1、年龄:5岁或5岁以上(或智龄4岁以上)反复有不自主排尿(日间或夜间); 2、遗尿严重程度:5~6岁儿童,每月至少有2次遗尿,6岁以上儿童每月至少有1次遗尿; 3、不是由于神经系统损害、癫痫、尿崩症、尿道口受刺激或药物所引起遗尿。
诊断与诊别
诊断: 须符合以下3项: 1、5岁或5岁以上(或智龄4岁以上)反复有不自主排尿(日间或夜间); 2、遗尿严重程度:5~6岁儿童,每月至少有2次遗尿,6岁以上儿童每月至少有1次遗尿; 3、不是由于神经系统损害、癫痫、躯体疾病或药物所引起遗尿。 鉴别: 是继发性遗尿症还是理因素导致的遗尿症。
预防
1、注重孩子的大小便训练是预防遗尿症的基本措施。训练时间最好是在孩子满1岁半以后。 2、睡眠环境:应尽可能在临睡之前给孩子洗澡,使其能舒适入睡。孩子睡觉的被褥要干净、暖和。 3、饮食:晚饭不要过咸,晚餐后少吃甜食和高蛋白饮料,以免引起口渴,晚饭后尽量少喝水和饮料、牛奶等,可吃少量水果。 4、合理的生活制度:应养成孩子按时睡眠的习惯,睡前家长不可逗孩子,不可让孩子兴奋,不可让孩子剧烈活动,不可看惊险紧张的影视片,以免使孩子过度兴奋。 5、对待遗尿症的患儿,要安慰及鼓励,不可责骂、惩罚。
并发症
遗尿的儿童大多数具有胆小、被动、过于敏感和易于兴奋的性格特点。此外,遗尿患儿可由于遗尿,自己感到不光彩,不愿让别人知道,因此不喜欢与其他孩子多接触,亦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而逐渐形成羞怯、自卑、孤独、内向的性格。
治疗
(一)行为疗法 1、减少膀胱容量法:遗尿的孩子应从下午4点以后就不再吃流质饮食,少喝水。临睡前尽可能排空膀胱内的尿液。 2、鼓励法:从治疗第一天起,要求家长为患儿设置日程表,以便每天进行记录(可使用日历)。当尿床时,努力寻找可能导致尿床的因素,并记录在日程表上,如未按时睡眠,睡前过于兴奋,白天过于激动,傍晚液体摄入量太多等。当患儿无尿床时,便把一颗星画在日程表上,并予口头表扬或物质奖励。每周与医师会晤一次。 3、声音叫醒法:从治疗开始起,要求家长每天在患儿夜晚经常发生尿床提前半至1小时用闹钟将患儿及时唤醒,起床排尿,使唤醒患儿的铃声与膀胱充盈的刺激同时呈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条件反射建立,患儿就能够被膀胱充盈的刺激唤醒达到自行控制排尿的目的。 4、膀胱功能锻炼:告诉孩子白天要多吃流质的东西,多喝水,尽量延长两次排尿的间隔时间,促使尿量增多,使膀胱容量逐渐增大,鼓励患儿在排尿中间,中断排尿,数1至10,然后再把尿排尽,以提高膀胱括约肌的控制能力。 (二)药物治疗 1、服用氯丙咪嗪,采用小剂量氯丙咪嗪配合治疗; 2、去氨加压素; 3、麻黄素; 4、联合应用阿米替林、去氨加压素和奥昔布宁三联药物,是目前认为治疗夜间遗尿症效果确切的药物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