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如果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导致下肢水肿、色素沉着,严重者可引起股青肿、肢体缺血坏死。患者丧失部分或全部劳动力,还有部分患者可随病情发展出现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重者危及生命。常有结节、紫绀、溃疡、晕厥、昏迷、肌性肌无力、身痛、周围血管征主要的临床症状是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
详情
(一)静脉血流滞缓
(二)静脉壁的损伤
1、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
2、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伤均可产生静脉血栓形成;
3、感染性损伤: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
(三)血液高凝状态
诱因:
1、年龄增大,发病率增高;
2、长期卧床;
3、有静脉血栓史;
4、创伤、术后、产后;
5、恶性肿瘤等。
(一)患肢肿胀:是最常见的症状。通常呈非凹陷性水肿。皮色泛红,皮温较健侧高。肿胀严重时,皮肤可出现水疱。随血栓部位的不同,肿胀部位也有差异。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整个患侧肢体肿胀明显;而小腿静脉丛血栓形成的病人,肿胀仅局限在小腿;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两下肢均出现肿胀。
(二)疼痛和压痛:疼痛呈持续性或胀痛,直立或行走时疼痛加重。可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小腿腓肠肌压痛又称Homans征阳性。
(三)浅静脉曲张:浅静脉曲张在急性期一般不明显,是下肢静脉血栓后遗症的一个表现。
(四)股青肿、股白肿
1、上行性静脉造影:可了解血栓的部位和范围;
2、造影X线片:常显示静脉内球状或蜿蜒状充盈缺损,或静脉主干不显影,远侧静脉有扩张,附近有丰富的侧支静脉,均提示静脉内有血栓形成;
3、血管无损伤检查法:包括放射性纤维蛋白原试验、超声波检查、电阻抗体积描记法等。放射性纤维蛋白原试验对检查小腿深静脉血栓较敏感,超声波检查对检查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最有价值;
4、静脉压测量:这种检查用于病变早期侧支血管建立之前,才有诊断价值。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可诊断。对诊断确有困难者,除观察临床表现外,选择上述一或两种以上特殊检查,即可确诊。
鉴别:
在下肢深静血栓形成的急性期和慢性期分别应和下列疾病相鉴别:
1、急性动脉栓塞;
2、急性下肢弥散性淋巴管炎;
3、淋巴水肿;
4、其他疾病,凡因术后、产后、严重创伤或全身性疾病卧床病人,突然觉小腿深部疼痛,有压痛,Homans征阳性,首先应考虑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但需与下列疾病作鉴别:急性小腿肌炎,急性小腿纤维组织炎,小腿肌劳损,小腿深静脉破裂出血及跟腱断裂。后者均有外伤史,起病急骤,局部疼痛剧烈,伴小腿尤其踝部皮肤瘀血斑,可鉴别。
1、在邻近四肢或盆腔静脉周围的操作应轻巧,避免内膜损伤。
2、避免术后在小腿下垫枕以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
3、鼓励病人的足和趾经常主动活动,并嘱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
4、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必要时下肢穿医用弹力长袜。
5、年长者平时应适当活动。
肺栓塞、出血、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一)急性期治疗:主要是非手术疗法,但偶尔仍需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
1、卧床休息和抬高患肢:患急性深静脉血栓病人,需卧床休息1~2周。在此期间,避免用力,以防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患肢抬高需高于心脏水平,约离床20~30cm,膝关节处安置于稍屈曲位。如抬高适宜,就不需用弹力绷带或穿弹力袜。
2、抗凝血疗法:这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现代最主要的治疗方法这一。正确地使用抗凝剂可降低朏栓塞并发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后遗症。
3、溶栓治疗:在发病1周内的病人可应用纤维蛋白溶解剂包括链激酶及尿激酶治疗。
(二)慢性期治疗:根据病理过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粗略分成阻塞期和再通期两个阶段,其手术治疗方法截然不同。术前均需作下肢深静脉上行性和下行性造影,以明确病变部位和程度。
1、阻塞期
①原位大隐静脉脉移植术;
②大隐静脉转流移植术;
③带蒂大纲膜移植术。
2、再通期:
近年我们采用带瓣膜肱静脉段-股静脉移植术,取得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