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
概述

        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指病变范围仅在下肢浅静脉,因其瓣膜功能不全、静脉壁薄弱,影响血液回流,引起静脉延长、弯曲、扩张,大多发生在大隐静脉,少数合并小隐静脉曲张或单独发生在小隐静脉。病变的浅静脉表现为伸长、扩张和蜿蜒屈曲,多发生于持久从事站立工作和体力劳动的人群。

科室
血管外科
详情
病因描述
(一)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二)静脉壁薄弱; (三)静脉内压力持久增高; (四)寒冷刺激、情绪波动、精神紧张; (五)感染、疲劳。
症状描述
(一)多见于从事站立的体力劳动者。久立后,患肢沉重、酸胀、麻木、困倦。 (二)站立位,大隐静脉和(或)小隐静脉隆起、扩张、弯曲或蜷曲成团,卧位时消失。小腿下部可有色素沉着、脱屑、湿疹及慢性溃疡。 (三)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好发于手指.常为双侧性,偶可累及趾、面颊及外耳。典型的临床表现是顺序出现苍白、青紫和潮红,由于动脉和小动脉强烈痉挛,以致毛细血管灌注暂时停止而出现苍白。
检查
1、叩击试验:在肥胖患者,尤其是膝部以上的大隐静脉主干,由于有较厚的皮下脂肪覆盖,静脉曲张情况往往不易被肉眼看到。此时,可沿大隐静脉的行程作静脉叩击试验以确定诊断。检查时,医生用右手叩击膝部以下明显曲张的静脉,同时以左手轻轻触压腹股沟的大隐静脉入口部,其冲击感可传导至左手时,即表示膝以上的大隐静脉主干已发生曲张。 2、静脉瓣膜功能试验(改良勃—托试验,Brodie-Trendelenburg试验):患者仰卧,抬高下肢,使曲张静脉内血液排空,将止血带缠缚于腹股沟下方,压迫大隐静脉,并以拇指于腘窝处压迫小隐静脉近端,然后嘱病人站立,观察浅静脉的充盈程度和速度(图1)并进行如下检查:如放开止血带(不放松拇指)时,静脉顿时充盈,则表示大隐静脉瓣关闭不全;如只放松拇指(不放开止血带),静脉顿时充盈,则表示有小隐静脉瓣膜失效。如果两者均不放松,而排空的静脉半分钟内顿时充盈,则表示有深组和浅组静脉间的交通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此时,将止血带或拇指放松,静脉的充盈程度如再行增加,即表示浅组静脉和交通静脉的瓣膜均失效。 3、交通静脉瓣膜功能试验(Pratt试验):专门用于检测交通静脉瓣膜功能。病人仰卧,抬高下肢,使充盈浅静脉空虚,在卵圆窝处扎止血带,先从足趾向上至腘窝处缚缠第1根弹力绷带,再自止血带处向下扎第2根弹力绷带,让病人站立,一边向下解开第1根弹力绷带,一边向下继续缠缚第2根弹力绷带(图2),在2根绷带之间的间隙内出现任何曲张静脉,即意味着该处有功能不全的交通静脉。这样可以发现和标记任何瓣膜功能不全的交通静脉。 4、深静脉通畅试验(Perthes试验,又称踢腿试验):嘱患者取立位,用止血带在腹股沟下方压迫静脉,曲张的静脉充盈后,病人迅速用力伸展膝部20次,如充盈的曲张静脉迅速消失或明显减轻,且无下肢坠胀感时,即表示深层静脉通畅且交通支静脉完好,为阴性。反之,曲张静脉有所增加和下肢坠胀不适,即为深层静脉栓塞的表现,为阳性。另外,也可作裹腿试验,先抬高下肢,排空静脉血后,用绷带加压包裹小腿,嘱患者自由行走2~3h,若胀痛感减轻,则说明深层静脉通畅。
诊断与诊别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检查可诊断。 鉴别: 本病应与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等所致的继发性静脉曲张及先天性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相鉴别。后者兼有血管瘤(痣)及肢体增长、增粗的表现。必要时可行静脉造影,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显示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扩张,深静脉正常。
预防
1、此病有遗传倾向,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应勤于运动,增强体质,有助于防治; 2、肥胖的人应该减肥; 3、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和长期站立工作的人,最好穿弹力袜套,多做踝关节的伸屈活动; 4、妇女经期和孕期等特殊时期要给腿部特殊的关照,多休息,要经常按摩腿部,帮助血液循环,避免静脉曲张; 5、戒烟; 6、走路是预防静脉曲张最好的运动。
并发症
血栓性浅静脉炎、溃疡和曲张静脉破裂出血。
治疗
(一)弹力袜或弹力绷带压迫,适用于妊娠期、病情轻、年龄过大或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 (二)硬化剂注射:适用于手术后残留曲张静脉的治疗。常用的硬化剂有5%鲁肝油酸钠、酚甘油溶液、50%葡萄糖及20%~30%氯化钠溶液等。 (三)手术治疗:凡有症状者,只要无禁忌证,均宜手术,行大隐静脉和(或)小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主干、切除扩张属支,结扎功能不全的交通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