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骨肉瘤是恶性度较高的肿瘤,常发生于青少年,男性较女性多见,约有5%发生于颌骨,下颌骨较上颌骨为多见,损伤及放射线可能为诱发因素,骨肉瘤是由肿瘤性造骨细胞、肿瘤性骨样组织及肿瘤骨组成,分化较成熟、肿瘤骨较多的称为成骨性骨肉瘤,其恶性程度较低;分化较原始或呈胚胎型,肿瘤骨少的称为溶骨性骨肉瘤,其恶性程度较高。
详情
如同其它的恶性肿瘤,骨肉瘤的发病原因不清。研究发现外伤及放射线可能成为诱发因素。
(一)临床上常发生于青少年,下颌骨较上颌骨多见,并有损伤史。
(二)早期出现颌骨部间歇性麻木和疼痛,很快转变为持续性剧痛伴反射性疼痛。
(三)生长迅速,牙槽突及颌骨膨大破坏,牙松动移位。
(四)肿瘤突破骨皮质及骨膜后,面部可出现畸形,表面皮肤静脉怒张,呈暗红色。
1、X线检查:成骨型骨肉瘤成密度增高,有日光放射状或葱皮样改变,溶骨型骨肉瘤则表现为虫蚀样溶骨改变。临床上也可见兼有上述两型表现的混合型。
2、骨显像:骨显像对骨肿瘤、骨转移肿瘤诊断比X线片检查可早3~6个月,但要注意本法是高灵敏度、低特异性。
3、肿块组织活检:确诊骨肉瘤的方法。
诊断:
1、颌骨部位膨胀肿大,早期出现疼痛。
2、生长迅速,牙槽突及颌骨破坏,出现牙松动、移位。
3、侵入软组织时,面部出现畸形及表面皮肤静脉怒张。
4、X线检查成骨性骨肉瘤骨密度增高,有日光放射状或葱皮样改变,溶骨性骨肉瘤则表现为早蚀样溶骨改变。
5、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
鉴别:
1、成骨性骨肉瘤需与下颌骨边缘性骨髓炎鉴别,后者在下颌骨升支部,骨质弥漫性增生,但无新生骨刺呈日光放射状改变。
2、溶骨性骨肉瘤应与弥漫破坏的中央性颌骨癌鉴别,在X线不易区别,需活检确诊。
无特殊预防手段。
骨质破坏过多可有病理性骨折,肿瘤较大时,血运丰富,局部皮温可增高。骨肉瘤主要经血循转移,肺及骨转移最为常见,偶见区域淋巴结转移。骨肉瘤术后并发症主要是关节活动障碍。
手术治疗为主,手术需行大块根治性切除,特别要强调器官且存储的概念,以避免因管道或腔隙传播而导致局部复发。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可作为辅助治疗,切勿以后二者作为主要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