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小儿厌食症又称消化功能紊乱,是指小儿(主要是3-6岁)较长期食欲减退或食欲缺乏为主的症状。在小儿时期很常见,主要的症状有呕吐、食欲不振、腹泻、便秘、腹胀、腹痛和便血等。大多数小儿厌食症不是由于疾病引起(占86%),而是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不合理的饮食制度、不佳的进食环境及家长和孩子的心理因素造成的。这些症状不仅反映消化道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且常出现在其他系统的疾病时,尤其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精神障碍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时。因此必须详细询问有关病史,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其原发疾病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详情
(一)小儿身体原因
1、全身性疾病和胃肠道疾病的影响:如结核病、胶原病、贫血、及一些慢性感染等;
2、药物影响:某些药物的副作用会引起消化道变态反应,易引起恶心、呕吐等;
3、微量元素缺乏及某些内分泌素不足;
4、其他如肝功能不全、高血压、酸中毒、尿毒症、以及心功能不全消化道淤血。
(二)父母方面的原因
1、喂食不当:因为家庭经济改善、市场儿童零食供应增多,小孩子容易受不了诱惑乱吃零食,高蛋白、高糖的饮食使食欲下降,两餐之间随意吃糖果、点心、花生、瓜子等零食,以及吃饭不定时、生活不规律都影响食欲;
2、错误教育的影响:家长对儿童要求过高,限制自由,阻止与其他儿童玩耍,或限制他想去的地方,影响其情绪,使食欲降低。家长过分注意儿童进食,容易因为一次的进食不成功而对孩子发脾气,反复诱导或以威胁手段使小儿容易患上厌食症;
3、家长本身有厌食偏食的习惯,给孩子留下不良的印象。
(三)小儿情绪的影响
1、因家长溺爱对小儿进食采取不适当的态度,反而引起神经性厌食;
2、夏季气候过热,湿度过高以及过多的冷饮都影响消化液的分泌,而影响食欲;
3、急性精神刺激:如小儿受到强烈惊吓之后,精神萎靡、活动受抑制,食欲降低。这种厌食,往往时间不会太长,恐吓心理过去食欲也就会恢复;
4、亚急性或慢性精神刺激:离开亲人及熟悉的环境进入托儿所或其他新环境时,对新环境不适应,情绪低落,食欲降低。家庭不幸或父母离异等情况都有可能是厌食症的原因。
1、食欲减退或食欲不振;
2、营养不良,消瘦;
3、神经性厌食、拒食;
4、其他:腹泻、恶心与呕吐、便秘、胃肠气胀、便血、腹痛。
1、可用超声检查来反映患儿的胃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
2、可以进行微量元素检查,查明小儿是因为缺了哪种微量元素引起的厌食或者异食癖,
3、血清电解质、血糖、血气、血浆渗透压反映机体内环境是否平衡;
4、腹胀者肝肾功能、血清心肌酶谱等监测观察全身各脏器功能损伤程度;
5、还可以通过纤维胃镜检查或胃肠道出血时胃管内抽出咖啡样物质及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血红蛋白水平降低。
诊断:
厌食是儿科经常遇到的主诉。要弄清是否确系厌食。有的家长过分要求小儿进食, 有时小儿食量变化较大或偏食,可误认为厌食。要从病史、体检和必要的化验检查深入了解,以除外消化系统疾病和全身性疾病对消化道的影响。详询小儿家庭和学校环境,有无影响进食习惯的因素。
鉴别:
1、注意与“假性厌食症”的鉴别;
2、注意与缺铁性贫血相鉴别;
3、注意与钩虫病相鉴别;
4、需与疳病、畏食等鉴别。
1、给孩子做出好榜样。事实表明,如果父母挑食或偏食,则孩子多半也是个厌食者;
2、注意引导;
3、创造愉快的进食气氛;
4、不要使用补药和补品去弥补孩子营养的不足。
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发育障碍等。
(一)合理喂养,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保持轻松愉快的进食情绪。
(二)常规治疗:主要用中医疗法、针灸疗法、捏脊疗法。